您好,欢迎访问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培养计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本科教育  培养计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4-10-30浏览次数:10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制定日期:20246  制定:王渡 审核:仇中柱、朱群志  批准:杨宁


一、专业说明

专业代码:080501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Line 3Line 2



二、培养目标

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人才培养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需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电厂热能动力、节能与能源管理清洁低碳等领域的运行安装、设计、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专业基础知识与技术,具备发现、研究、解决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能够跟踪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前沿技术具有从事运行、调试、维护、安装、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工程管理能力,在专业团队中担任骨干或负责人角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和协调能力;

4)具有工程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服务国家、社会和电力行业。

5能够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自我提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毕业要求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本专业特色制定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开发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能源与动力系统、单元(设备)或工艺流程,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集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分析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与评价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安全规范,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能源转换与利用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及相关行业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五、核心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实训、专业生产实习、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仿真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实验、工程热力学课程实验、传热学课程实验、锅炉原理课程实验等。



八、毕业学位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168.5学分),劳动教育32学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学学士学位。


九、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时分配(课内2280学时,集中实践628学时,共2908学时,其中必修课2492学时,选修课416学时)

类别

内容

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

思政类、语言与工具类、综合素养类、能源电力特色类等:(760学时

占课内学时

33.33%

通识选修课程

人文社科类、思政教育类、艺术审美类、自然科学类、外语拓展类:(160学时

占课内学时

7.02%

学科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512学时)

占课内学时

22.46%

占课内学时

32.98%

专业基础课:(240学时)

占课内学时

10.53%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核心课(必修):(352学时)

占课内学时

15.44%

占课内学时

26.67%

专业选修课:(256学时)

占课内学时

11.23%

集中实践课程

必修课课内实验、上机等:(162学时)

占必修课总学时31.7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628学时)


十、教学安排指导表(另附表)


十一、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表

(一)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要求9





毕业要求10




毕业要求11




毕业要求12





注:在有对应关系的框内填“√”





























  1. 专业所设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

课程名称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

要求7

毕业

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思想道德与法治






M


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M

H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M

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L

H



M

形势与政策(1)(2)(3






M

H




M


大学英语(1)(2





M





H


M

学术英语课程





M





H


M

能源电力英语





M





H


M

程序设计基础B

M




H








大学体育课程









H



M

大学生入学教育与生涯规划







M

H




L

大学生心理健康








H

M



L

军事理论








L

H




创新创业基础






M



H


M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务








H




L

能源中国



L



H

H






丝路之光








H


M


L

能源电力概论系列课程







M

L



H


机械制图B



M

M









高等数学A(1)(2)     

H

L











大学物理B(1)(2)                

H

L











物理实验(1)(2)            



M

H









工程力学

M

H











线性代数B          

M

M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H

M











机械设计基础

H


M










电工电子技术(1)                                    

H

M


H









电工电子技术(2)                                    

H

M


M









计算方法

M

H



L








普通化学B

H

M











工程热力学        

H

H











工程燃烧学       

H

M


L









工程流体力学A

H

H


L









泵与风机

H

M











传热学A  

H

M


L









汽轮机原理       

H

M

L










锅炉原理  

H

M

L










热力发电厂  

H

M

L










军事技能








H

M




工程实训






M


H

M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






H

M

H

M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M

M


H








专业生产实习






M

H

H

M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H

H

L






L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M

M

H

M









体质健康管理与实践(1)(2









H



M

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

M

M

H

M





L

M

M

H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M

M

H

M









仿真实习  


M






M

L




毕业设计(论文)

M

M

M

M

M

M

M



M

M

M

注:表中教学环节:课程、实践环节等,根据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支撑强度的含义是:该课程覆盖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多寡,H 至少覆盖 80%M 至少覆盖 50%L 至少覆3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