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制定日期:2024年6月 制定:袁斌霞 审核:仇中柱、朱群志 批准:杨宁
专业说明
专业代码: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80202工 学
机械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适应机械和能源电力装备等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需求,围绕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电力装备安全及运维等方向。培养拥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高尚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掌握和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相关知识,具有实践创新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检验、运维、管理或新技术研发等应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毕业五年左右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2:具备扎实的数学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工程应用能力;
目标3:具备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及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国际视野的能力;
目标5: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如下: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能应用于工程相关问题。
1.2掌握图学、力学、材料、电工电子学等工程基础知识,能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问题的建模、推理和计算。
1.3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作所需的分析、设计、制造和控制等专业知识,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对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2.1具有辨识工程问题核心特征的能力,达到对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准确识别和表达。
2.2能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具有信息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2.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提炼、定义、建模、分析和评价。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对机械类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科学的解决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设计满足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及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
3.1了解工程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研究、开发的基本流程,在解决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的工程问题中体现创新。
3.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用于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单元(部件)及工艺流程设计。
3.3能够针对复杂问题,确定明确的设计需求,提出设计方案,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基于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具有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可靠的结论。
4.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确定相关的技术参数。
4.2按照研究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步骤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
4.3具备分析及解释实验数据及实验资料,并通过归纳与总结,获取有效实验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了解专业现代工具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能够选择与使用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开发或选用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
5.1学会使用相关的网络工具、数据库、现代工程工具等信息技术,查询并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
5.2能够针对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的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进行建模、编程、模拟与预测,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工具的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在解决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问题的活动中,具有对工程相关背景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及评价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和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熟悉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2能够评价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掌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掌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7.2树立绿色制造的理念,能够评估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8.1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明确个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肩负的担当和责任。
8.2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理解并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多学科技术背景和特点,能够认识团队分工与协作的意义和作用。
9.2能够合理制订工作计划,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协调完成工作任务。
10.沟通:具有在专业领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能够理解和撰写技术文件和报告,并能进行有效陈述;能够阅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外文相关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通过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达复杂机械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和结果。
10.2理解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评价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方案的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
11.2有效利用项目管理知识,提出技术改造等方案,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2.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2.2自主了解机械工程和能源电力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力学、控制工程。
五、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流体力学与热工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图测绘、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系列实验、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数控技术实验、单片机系统设计实验等、机器人学实验。
八、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167.5学分),劳动教育32学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九、各类课程学学分分配表
学时分配(课内2312学时,集中实践568学时,共2880学时,其中必修课2448学时,选修课432学时) | |||
类别 | 内容 | 比例 | |
通识必修课程 | 思政类、语言与工具类、综合素养类、能源电力特色类等:(760学时) | 占课内学时 32.87% | |
通识选修课程 | 人文社科类、思政教育类、艺术审美类、自然科学类、外语拓展类:(160学时) | 占课内学时 6.92% | |
学科基础课程 | 公共基础课:(512学时) | 占课内学时 22.15% | 占课内学时 33.91% |
专业基础课:(272学时) | 占课内学时 11.76% |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核心课(必修):(336学时) | 占课内学时 14.53% | 占课内学时 26.30% |
专业选修课:(272学时) | 占课内学时 11.76% | ||
集中实践课程 | 必修课课内实验、上机等:(212学时) | 占必修课总学时31.86%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568学时) |
十、教学安排指导表(另附表)
十一、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表
(一)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毕业要求2 | √ | ||||
毕业要求3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毕业要求6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毕业要求9 | √ | ||||
毕业要求10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注:在有对应关系的框内填“√”
(二)专业所设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
课程名称 | 毕业 要求1 | 毕业 要求2 | 毕业 要求3 | 毕业 要求4 | 毕业 要求5 | 毕业 要求6 | 毕业 要求7 | 毕业 要求8 | 毕业 要求9 | 毕业 要求10 | 毕业 要求11 | 毕业 要求1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M | H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M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M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M | H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L | H | M | |||||||||
形势与政策(1)(2)(3) | H | |||||||||||
大学英语(1)(2) | M | H | M | |||||||||
学术英语课程 | M | H | M | |||||||||
能源电力英语 | M | H | M | |||||||||
C语言程序设计A | M | H | ||||||||||
大学体育课程 | H | M | ||||||||||
大学生入学教育与生涯规划 | H | M |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H | M | ||||||||||
军事理论 | H | |||||||||||
创新创业基础 | M | H | M |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务 | H | M | L | |||||||||
能源中国 | L | H | H | |||||||||
丝路之光 | M | L | H | |||||||||
能源电力概论系列课程 | M | L | H | |||||||||
高等数学A(1)(2) | H | L | ||||||||||
大学物理B(1)(2) | H | L | ||||||||||
物理实验A(1)(2) | M | M | ||||||||||
线性代数B | M | M | ||||||||||
计算方法 | M | H | ||||||||||
普通化学B | H | M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 H | H | ||||||||||
电工电子技术(1) | H | M | H | |||||||||
电工电子技术(2) | H | M | M | |||||||||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1) | H | M | ||||||||||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2) | H | M | H | |||||||||
理论力学B | H | M | ||||||||||
材料力学B | H | M | ||||||||||
工程材料A | H | M |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H | |||||||||||
机械原理 | H | M | ||||||||||
机械设计 | L | M | H | |||||||||
流体力学与热工基础 | M | M | ||||||||||
机械制造技术 | H | M |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 H | M | ||||||||||
数控技术 | M | H |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 H | M | ||||||||||
军事技能 | L | H | ||||||||||
制图测绘 | H | M | H | |||||||||
机械工程导论 | L | M | H | |||||||||
机械制造基础实训 | H | M | M | M |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 M | H | M |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M | H | H | |||||||||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 | H | M | M | M | ||||||||
体质健康管理与实践(1)(2)HM | H | M | ||||||||||
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 | M | M | L | H | H | |||||||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 M | H | H | M | ||||||||
专业实习 | H | M | H | |||||||||
毕业设计(论文) | H | H | H | H | H | H |
注:表中教学环节:课程、实践环节等,根据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支撑强度的含义是:该课程覆盖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多寡,H 至少覆盖 80%,M 至少覆盖 50%,L 至少覆盖 30%。